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卢建荣《唐宋私人生活史》(附:自序──于无声处听雷)(总19期)

编委会 中古史研究 2021-03-05

一、

出版社:新高地文化
出版年:2014-11
定价:NTD220
页数:205
装帧: 平装
丛书名: 文化坦克丛书
ISBN:9789578724389
作者简介:     

卢建荣,现任《社会∕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编,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也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北大学以及佛光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作者是台湾仅见全方位思维的史家,古今中外史迹皆其猎场,长年提倡「叙述史学」与「新文化史」,将多项独到研究成果,改写成平易故事版本与读者分享。1990年代起,大量引介西方新文化史学巨作(麦田出版丛书),脍炙人口,引领两岸年轻世代开创史学新风。

卢氏早期叙述史著作《曹操》出版于1980年;《入侵台湾》获2000年「中央日报」十大本土创作奖;2003年《分裂的国族认同》获书评家晏山农许为台湾史界勇于挑战当权第一人;《咆哮彭城:淮上军民抗争史》2014年获北京权威书评专栏4颗星奖。其他代表著作:《铁面急先锋:中国司法独立血泪史》、《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聚敛的迷思:唐代财经技术官僚雏形的出现与文化政治》、《陈寅恪学术遗产再评价》、《白居易、欧阳修与王安石的未竟志业:唐宋新闻传播史》、《没有历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争史》、《唐宋吃喝玩乐文化史:园林游憇、饭馆饯别与牡丹花会》等。

内容简介:     

私人生活史是二十世纪八O年代西方新文化史运动以来的热门课题之一,台湾史界缺席久矣,如今因本书之问世,略弥补此缺憾。

名人诽闻八卦充斥、父女情深感人肺腑、国家干预思人生活惨遭滑铁卢,以及政二代持家之不易,尽在本书中活灵活现。作者揭示了唐宋三、四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群私领域秘辛。

 目次
自序——于无声处听雷序曲
第一章 家旺业盛转头空、开元13年长安·修行坊 一位刘姓「大户」之死二、大家庭的诞生三、小家庭的出现、居地和坟场相挨近的新生活方式四、政治秩序与宗族的形成五、逐梦大家庭的却步
第二章 闺阁枕密动京华一、婚前性关系 二、婚外情三、宋人只能在表演艺术上玩味唐人对性事的态度四、长安念真情
第三章 饮恨邙山悲红颜一、唐代官宦家庭宝贝未嫁女二、唐代官宦家庭的男女平权教育三、父子两代合力迁葬在室女回祖坟四、宋代官宦之家不兴归葬亡女╱亡妹之举五、只剩北宋皇家尚葬在室女于家族墓园
第四章 贞洁线上两样情(上)一、国史馆与女性专栏的设立二、汉胡冲突背景下双方女性守贞故事文本分析三、国家宣扬女性结一次婚主义及现实实况的逆流四、傅播守贞的国家传媒及其演变五、寡妇抚孤有成神活vs.单亲家庭致败收场的现实
第五章 贞洁线上两样情(下)一、两波唐代模范妇女史制作二、复制三至七世纪公私模范妇女史三主型、二亚型文化三、新兴三种亚型文化模式四、重写唐代模范妇女史五、残余九世纪贞女╱烈妇文本遗迹及其异代的加工制造
尾音参考文献索引 图、表目次图一 唐代后期长安城都市功能区分图图二 唐初彭城刘氏与皇室婚姻关系图图三 刘审礼长安家居共曾祖堂兄弟同居树状图图四 在京贵族大家庭结构理念型示意图图五 刘胤之家庭往兄弟异居演变前世系图图六 刘胤之文学家族世系图图七 卢从愿上三代暨下二代世系和最高官职图图八 卢怀慎四代世系和最高官职图图九 卢纶四代世系和最高官职图表一 情事文本中事发时间和地点对照表 图像目次图像一 李改羾撰〈刘升墓志铭〉拓片图像二 唐中宗替母亲武则天所作的无字碑图像三 刘知几《史通》的明版书影图像四 宋《名公书判清明集》书影图像五 陈寅恪像图像六 白居易(772-846)像图像七 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书影图像八 诺伯特·埃利亚斯(1879-1990)像像九 埃利亚斯著《文明的进程》中译本书影图像十 唐·张萱画作︰「捣衣图」图像十一 抗战时以荀灌娘守护国土符号被大加传播图像十二 台北市医美诊所到处林立的景像一景图像十三 劳伦斯·史东著《英国十六至十八世纪的家庭·性与婚姻》中译本书影图像十四 杰克·古迪著《饮食与爱情》中译本书影图像十五 台北市街头以鱼玄机为店招的服饰店
 自序──于无声处听雷


一、

这是我生平第十八本专书,并继2005年书写《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这本私人生活课题之后的续篇。本书关心家庭大小与不同家庭文化走向、情感伸张模式、少女情怀﹐以及贞洁观上国家与社会的对抗等四个文化面向。在多年来累积五篇论文的基楚上﹐再作进一步研究﹐今年夏天﹐我就利用酷暑用专书形式将其中历史沿革轨迹予以揭露。然后我用较为轻松的第调笔之成书。

笔者在八〇年代负笈美国﹐学习新史学的操作范式﹐即新文化史﹐回国后趔趄若干年后﹐才放手施为﹐自不为前辈和同辈所容。旧史学与新史学较大的差别之一﹐在于史料观的翻新。以前史家视书物﹐从作者观点出发﹐以为作者的寓意借作品载体而蕴藏,史家解读史料在于抉隐出作者蕴藏的想法。这种方式,我称之为作者思维的史料观。八〇年代的西方史家不再称所据文献为作品﹐或书文﹐而改称之为之「文本」( text)。这是说﹐每种书物固为作者所原创﹐但在书物流通的文化市场,随不同读者而有不同的解读。而各式读者的解读往往有异于作者存乎—心的寓意。现代史家优先借意的研究目标,不再是找出作者于书物中的寓意﹐而是同一书物在不同时代各种读者的五花八门读取意义。我称之为读者思维的史料观。书物蕴藏的意义不再是作者的寓意这一种,而是各式读者各自读取的资讯。换言之﹐当史料诠释不再寻究著作权拥有者这个人事先创意的意念,为唯一正确途径,相反地,当著作流通于世之时,它的意涵是无限大的,是当初作者无法想象,也无法操控的。任何个人和团体都会对同一书物作出不同的讯息读取。一种书物在同一时代存在各式读者不同的意义读取方式。这里面会出现某一特定读取方式成为主流,于是这种方式会在特定时空走红,成为操控该读物诠释的文化霸权。


 二

以上新的史料观促使新一代的史字工作者在处理像司马迁著《史记》这样的书物时,不会说这本书,或这部作品﹐而会是说这份文本。当这样作的畤候,表示这位史家不是在处理公元一世纪前后有位叫司马迁的人,在写作其书预存的念头为何,而是在处理这部书物在文化市场流通时,它会以何种面貌被有权者赋予其中什么样的意涵,而这个意涵又在那特定时空造成旋风。譬如说,何以唐代会出现《史记》的权威注解本、且引领风骚一时,又何以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一种热销的《史记》版本,而受到高等教育市场为它推广?当史学工作者着眼类似以上两问题的解谜时,他基本上不再作司马迁当年写他的书稿时预设的意涵为何这样的问题,而是在作七、八世纪,或十九、二十世纪的不同时空,什么样的个人或团体接纳、理解并推广《史记》特定版本书物的文化形式为何的问题。须知后代各式风行的《史记》版本,根本不是当初司马迁原稿的复制品,而是经过传抄者(有九百年之久)、印刷者(有超过一千年之久),以及各类书商和学者的合作机制,而让这部叫《史记》书物的东西,采用一种权威诠释方式存在在这个世界。这样看待《史记》史料的态度,既有异于版本学者汲汲营营在奉最古版本为宗师的行径,也有异于传统史家在寻求司马迁当初写作的想法。新的史学研究姿态,会促使史家称呼《史记》、《汉书》这类书物,有了一个共称,叫史著文本。

同理,新一代的史家在称呼《搜神记》、《述异记》、<麻姑仙坛xx记>这类书文时,会统一称作宣教文本。反正,这类标榜「神」、「异」、「仙」事迹的记载,新式的研究重心,不再摆置在文本叙事者有多敬事超自然力,而是摆置在文本的读者接受「神迹」的宗教心灵结构。

在过去十八年来,我使用上述新式史料观,从事文化史研究,推出了十三本专书,和几十篇论文。

 

三、

本书动用到前述的史著文本和宣教文本,另及墓志和小说等两种文本。对墓志,我会统称为传记文本,对小说,会依文学批评的学术惯例,统称为小说文本。在宋代,官宦人家接纳未婚而死女性续为家人与否,是依唐代贵族和庶人的区分办法来进行的。在宋代,贵族只剩一家,即赵宋皇家,顶多再加上科举世家的八家,其他众多的官宦人家无虞数千家,倘依唐代标准,这数千家官宦人家践履文化,是庶民文化。往前看唐代,唐代贵族的组合,不论你是用门第标准、或是科第标准,每个世代都有数百家之众。从盛唐起至晚唐,门第和科第高度结合,这个每一世代贵族家数有数百家之谱,是不变的。

现在谈到家。家的大小是个问题。家再小,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同居模式,再大,可到四代同堂规模,这在唐代有个用语,叫「再从同居」。还有一种超大的家庭模式,是宗族团体。不过,这要很特殊情况才会出现,不是日常生活的常态文化。我们都知道平民无力组大家庭,除非他变成富商或富农。本书主要处理贵族或官宦家庭,基本上是大家庭、小家庭共存的形态。隐约可见的是盛唐时大家庭数据稍多,此后就恢复小家庭为主、搭配点缀一些大家庭这样的基本形态。并不存在由大家庭往小家庭演进的历史趋势,反之亦然。面对中国中古家庭史,用直线史观思维是无能为力的。这点我修正了过去芮逸夫和杜正胜的看法。

在感情表达方式上,我发现唐人对待婚前性关系和婚外情的态度是宽松的,不仅社会舆论放宽,抑且政坛政争不以绯闻作致命武器在使用。但到了宋代,不是政客以绯闻炸弹伤政敌,就是绯闻只能以戏剧表演形式让人欣赏。这时似乎官宦家庭对性的态度趋于节制。现在剩下的问题是广大庶民对性的态度,是趋宽如唐代,抑趋严如宋代官场?这点本书无力釐清,只能俟诸异日再解了。以上发现是从小说文本窥出。事实上,小说文本的叙事者或制作者,他们的工作重心是要表彰爱情的伟大。但无意之间,透露了许多伟大爱情寄生在婚前性关系和婚外情上面。这种无意间顺笔写的,在史家看来,反倒是植入当时人们情感表达模式的符码,从而让史家手到擒来,予以解码。这是现代史家在无声处听出雷鸣的本事。


四、

另两个于无声处听出雷鸣的例子,一是在室女墓志文本和以「列女传」为名的模范妇女文本。

一位女性生命历程中,未婚前的生命阶段是少女,此后是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以及为人姑的各个阶段。少女阶段中,以父女关系和兄妹关系为主轴。然而,女性墓志这种传记文本,是以女性一生为记叙重心,而且多以在夫家的各种角色扮演加以着墨,如此一来,少女时期多被忽略。然而,在室女墓志提供的是另类女性一生,只有少女的一生,如此短命的传记,逼得墓志作者不写少女人生就没得写的窘境。于是乎,为数可观的少女书写传记文本就这样诞生了。在此,父女关系和兄妹关系是叙述聚焦所在,这方便我从中解码出唐代官宦人家的父女关系和兄妹关系。父女关系原本是难解的议题,靠了非凡的在室女墓志意外予以破解。真是得来不费工夫吗?错了!这其实是作者为了破解父女关系,处心积虑找到可资解答的特定史料所使然。一般人即令再三阅读在室女墓志,也读不出这种史料的重要用途,正是不具于无声处听出雷鸣的本事。

再来正史《列女传》文本充斥父母劝新寡女儿再婚失败的行动,被史家暗示为无良父母,这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史官大力赞扬拒婚抗再嫁的妇女,多符合国家所倡妇女结一次婚主义的文化政策。在此,父母劝新寡女儿再嫁是一种恶性。这些六至十一世纪的《列女传》文本,褒扬不再嫁女性的同时,另一方面等于诋毁了劝婚父母的动机和品格。千百年来没有人怀疑这个单向去描绘劝再嫁家人的行为,存在什么问题。现在,作者提醒读者,假定社会上存在父母劝女儿再嫁、而且女儿同意付诸实现,再假定父母劝女儿再嫁成功数据远多于《列女传》父母劝女儿再嫁失败的数据。那么,我们要如何重新看待父母劝成女儿再嫁事件?你还会认为劝女儿再嫁失败的父母是无良父母吗?当然,没有官私文本去叙写父母劝女儿再嫁成功事件。这极易让人误以为没有这种事。事实上,这种事多到极之平常,平常到没有人会去书写这种事件。像这样极之平常的私生活范畴,需要的是有于无声处听雷本事的史家来加以抉隐。

 

五、

在许多历史的暗角存在忒多难以听辨的雷鸣,新时代的史家要加油了。犹记2005年5月,我收到日本学者大泽正昭寄给我他的大作:《唐宋时代の家族·婚姻·女性》一书,在读了之后,我特别有感触。十年后的今天,我才回报大泽先生读后感。只不过这个读后感,太庞杂,我一时无法奉答大泽先生的盛情。今天我用一本书的形式来回报大泽先生。希望他不会以为我这是小题大做,或是大动干戈。

本书稿承新高地文化主持人张友骅先生同意刊行,并收列「文化坦克」丛书第四号,至为感激。这两、三年来,我每出专书,张友骅先生都予以赞助,慨允出版,隆情高谊,永志难忘。

(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卢建荣 | 典范的转移──《没有历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争史》繁体增订版序

卢建荣 | 怀疑主义与训练养成(《唐宋吃喝玩乐文化史》繁体版序)

卢建荣《没有历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争史》出版

卢建荣《唐宋吃喝玩乐文化史:园林游憇、饭馆饯别与牡丹花会》出版

卢建荣主编:《史语所愧对祖宗法:学术对话不再?》(社会/文化史集刊26)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